一、玉米高产新技术有哪些怎么促进玉米产量和质量提高
1、首先要考虑气候的选择,气候不稳定,在过去两年中大部分的长时间的干旱或低温潮湿条件下长时间,对于玉米是一个很好的考验,所以在选择品种时,根据当地气候选择冷、旱、抗倒伏品种,玉米种植密度问题时也应注意,每亩4000株的产量是正常的,采用新技术和适当的田间病害管理,种植密度可达到5000株左右。
2、土壤是玉米产量的关键之一,水分营养丰富,在玉米生长较快的条件下,玉米生长最需要7-10个叶片的时间,各方面利用生产包装,调整土壤生态环境,提供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
3、保证充足的土壤水分是玉米高产的关键之一,玉米在抽穗期耗水量很大,干旱会导致玉米茎秆变小,同时由于缺水,无法获得玉米籽粒顶部的养分供应并抑制发育,造成籽粒的秃顶、花、穗等,所以要保证玉米有足够的水分,然后结合各方面的增加包装,防止秃顶、花粒。
4、玉米中后期倒伏是限制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在灌浆后期,还要进行浅耕、土壤通风、除草和水土保持,防止草害。有利于养分分解,促进根系吸收,防止叶片过早衰老,提高产量。此外,中耕土壤栽培有利于玉米抗倒伏。土壤高度以7-8cm为宜,促进根系发育,增加支撑根层数,防止倒伏,有利于排灌,提高产量。同时,要及时防治病虫害。
5、由于品种特性或留苗过密,玉米田常有空茎无穗。这些空茎和分蘖应该被移除。特别是在高密度小区,及时清除空秆和弱株,以提高群体产量。晚收应适当,不影响后续作物的播种。玉米收获时,苞片变白变松,种子乳纹消失,内含物完全硬化。
二、玉米高产种植新技术
玉米宽窄行浅埋滴灌栽培技术是在玉米传统垄作种植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的一种新的栽培技术,是在常规65 cm小垄的基础上,两垄合成130cm大垄,垄上宽窄行种植,窄行距为50 cm,宽行距为80cm,窄行中间浅埋一根滴灌管,实现节约用水、培肥地力、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强通风透光性能等特点,进而达到玉米提质增效。现将玉米宽窄行浅埋滴灌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总结如下:
(一)通风透光。这种栽培方式,宽窄相间,自然在组合间形成80 cm宽的通风带,与小垄单行栽培方式相比,垄间风速提高53%左右,增加光照30%,株间风速提高39%,光照增加35%,这样有利于玉米光合作用,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二)增加密度。由于通风透光良好,玉米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增强了抗倒伏能力,这为适当增加玉米栽培密度奠定了基础。每亩较小垄单行栽培增加500~1000株,靠群体增产。
(三)节水保墒。使用滴灌技术可以实现水分经济利用。据测定,玉米采用浅埋滴灌技术,比漫灌节水70%,平均亩节水30m3,比喷灌节水50%,平均亩节水10m3,0-20 cm土壤含水量比小垄单行栽培平均提高 2.3%。
(五)肥料利用率高。玉米实行浅埋滴灌技术,可以不受天气影响,根据玉米需水规律随时补水,这样肥效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彻底解决了以往玉米喇叭口期遇干旱不能正常追肥的问题。据试验,这种栽培方式比小垄单行种植肥料利用率提高 20%。这种栽培方式未改变原来的垄型,符合原来小四轮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作业条件,所以从整地、施肥、播种、铺管、覆膜、收获、根茬还田,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选地选茬。浅埋滴灌玉米植株繁茂,根系发达,因此在选地上应选耕层深厚、土壤疏松、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排水良好且靠近水源的地块;为提高覆膜质量,在选茬上要选择不易起坷垃,又容易灭茬的“软茬”、“肥茬”,如瓜菜茬、大豆茬、马铃薯茬,切忌选择施用过豆磺隆等残效期长且对玉米生长发育有影响的除草剂茬口,如果选择玉米茬,必须实行三年轮作。
(二)品种选择。选用高产、优质、耐密、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的审定品种,生育期比常规栽培长7-10天的,如利禾116、先玉355等。要求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超过16%,并用种衣剂包衣,主要防治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
(三)整地施肥。实行秋翻、秋耙、秋施肥、秋起垄、秋镇压。做到耕翻和深松有机结合,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利于玉米根系发育。对于根茬还田地块,起垄前要耧净残茬、秸秆,提高整地质量。结合整地,施好底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四)适时播种。当耕层5-10 cm的地温稳定在 7℃以上时,即可播种。将四轮车上豁沟用的铧子间距调整为50 cm,以每两垄为一个组合,采用垄上机械豁沟,沟的深度8~10 cm,坐水精量点播,株距25cm,覆土4cm,种子2.5斤/亩,底肥20公斤/亩,亩保苗4500株,要求深浅一致,覆土均匀。
(五)封闭除草。播种后每亩用52%乙草胺.莠去津悬乳剂200-250毫升/亩苗前封闭。
(六)铺管。喷药之后,利用机械将滴灌系统末端的滴灌管平铺于每一组合的垄沟内,进行浅埋。可实现垄面整形。
(一)田间检查铺管后,要经常深入田间,检查铺管质量,如发现铺管破损或被风吹开,立即用湿土压盖。
(二)灌水追肥玉米灌水量的多少要依据各阶段的需水量、土壤墒情、天气干旱程度综合而定。苗期遇干旱要及时滴水,保证土壤田间持水量60%为宜;拔节孕穗期是玉米需水、需肥关键时期,拔节孕穗期追施尿素15公斤/亩,结合土壤墒情,适量灌水。
玉米苞干枯、松散,子粒变硬,皮层光亮,子粒与穗轴相接处的断面处出现黑色层,标志玉米已进入完熟期,可适时收获。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适当统一晚收的办法,以利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
三、我国对玉米高产潜力的探索,都创新了哪些技术
1、又一个指标新鲜出炉,我国专家再一次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团队的玉米密植高产示范田进行了实收测产。结果显示,示范田玉米最高亩产达到一千六百六十三点二五公斤,实现了玉米产量大幅提高。加上这次,这已经是他们团队第七次刷新纪录了。这次记录的刷新不仅仅对国内玉米种植有着重要意义,对整体粮食效益也有着积极作用。那这个团队究竟创新了哪些技术,才能屡屡刷新记录呢?
2、大家只要是对玉米有一点了解的,就会知道它无论是对水分还是对肥料要求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对于这个团队来说,能够把水分和肥料运用自如就是他们实现高产科研的重点。幸好,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尝试,该团队终于研发出了一种技术能够使得水肥一体化,这样就可以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规律和特点将水分和养分均匀持续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这使得水肥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3、如果想要让玉米高产,那么就需要对玉米的穗数以及单穗的粒重进行提高。于是,研究团队最有高产潜力的玉米品种进行了实验。最后在新疆奇台总场示范田,发现了其中产田每亩穗数的最高株以及每穗单穗粒最大重量。
4、除了以上这两项技术之外,该团队还发现玉米机械籽粒收获也是高产高效的关键。于是根据这个问题,该团队在黑龙江省基地开展了长期定位试验。为了能够尽快得出实验结果,你们还设置了专门的测量仪器,对玉米生存环境温度、数量以及雨量进行相应的观察,最后终于通过“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加耕地深松”的方法实现了目标。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