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砂率过小或过大对混凝土会有什么影响
砂率:SP=砂的用量S/(砂的用量S+石子用量G)×100%是质量比
砂率的变动,会使骨料的总表面积有显著改变,从而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有较大影响。
确定砂率的原则是:在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具有的粘聚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水泥浆最省时的最优砂率。
①对流动性的影响。在水泥用量和水灰比一定的条件下,由于砂子与水泥浆组成的砂浆在粗骨料间起到润滑和辊珠作用,可以减小粗骨料间的摩擦力,所以在一定范围内,随砂率增大,混凝土流动性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砂子的比表面积比粗骨料大,随着砂率增加,粗细骨料的总表积增大,在水泥浆用量一定的条件下,骨料表面包裹的浆量减薄,润滑作用下降,使混凝土流动性降低。所以砂率超过一定范围,流动性随砂率增加而下降
②对粘聚性和保水性的影响。砂率减小,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均下降,易产生泌水、离析和流浆现象。砂率增大,粘聚性和保水性增加。但砂率过大,当水泥浆不足以包裹骨料表面时,则粘聚性反而下降。
③合理砂率的确定。合理砂率是指砂子填满石子空隙并有一定的富余量,能在石子间形成一定厚度的砂浆层,以减少粗骨料间的摩擦阻力,使混凝土流动性达最大值。或者在保持流动性不变的情况下,使水泥浆用量达最小值。
和易性调整——确定基准配合比。根据初步计算配合比配成混凝土拌合物,先测定混凝土坍落度,同时观察粘聚性和保水性。如不符合要求,按下列原则进行调整:
(1)当坍落度小于设计要求时,可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用水量和相应的水泥用量(水泥浆)。
(2)当坍落度大于设计要求时,可在保持砂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砂、石用量(相当于减少水泥浆用量)。
(3)当粘聚性和保水性不良时(通常是砂率不足),可适当增加砂用量,即增大砂率。
(4)当拌合物显得砂浆量过多时,可单独加入适量石子,即降低砂率。
砂率对轻集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砂率是影响高强轻集料混凝土工作性、表观密度、强度和变形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合理砂率不仅可以增加轻集料混凝土的强度,还可以提高轻集料混凝土的流动性。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高强轻集料混凝土强度随砂率增大而出现波动,砂率在42%时,达到最大强度,无论砂率低于还是高于42%,强度均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在砂率低于42%时,粗集料之间的空隙未被填充密实,随着砂率的提高,空隙率减少,混凝土更加密实,使强度得到提高;而砂率高于42%以后,随着砂率的提高,粗集料的用量降低,细集料用量增大,而水泥用量却没有变化,使砂浆本身的密实程度降低,陶粒与水泥石之间的界面强化度和机械啮合作用下降,混凝土破坏时,沿陶粒本身的破坏和界面破坏两种形式同时存在,轻集料混凝土强度有所降低;而且过高的砂率很容易产生分层离析和泌水,导致轻集料混凝土稳定性降低,强度反而下降。因此,在配制高强轻集料混凝土时,应注意合理砂率的选择,以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怎样调整砂率?我们要测砂的含水和砂的含石,然后更具配合比进行调整。
1.例如:“砂含水3.5%,含石20%,配比用砂856。
现用砂=配比用砂/(1-砂含石)(1-砂含水)856/80%.0.965=856/0.772=1108
从上面知道现在的沙的用量,砂中含石就在221左右,就是要不断的根据现场的沙;石进行不断的调整,每批砂石的含水量;含石量要不断的测出来进行调整配合比。
2.做砂的筛分析看看啥的级配如何,根据各个筛于量看看是几区砂,“一区砂时,就提高砂率,足够的水泥量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如是二区砂就适当的降的砂率。
3.砂的含泥量对抗冻,抗渗的要求更严格些,含泥少对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好,但含泥高时就对强度有影响,你的需水量就大,无形之中水灰比就大了。
二、砂子与石子的堆积密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堆积密度又分为紧密堆积密度及松散堆积密度。堆积密度是指堆到一起的的物体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它包括物体之间的空隙所占的体积,堆积密度又分为紧密堆积密度及松散堆积密度。堆积密度的大小的因素有1.石子的含水量。2.石子的密度。干密度越大,堆积越高,因为单位体积内的固体颗粒越多,内摩擦角越大,自稳能力越强,从而其堆积密度越大。3.石子的种类,例如,砂子的堆积密度一般为1300-1600kg/m³,石子的堆积密度为1500-1800kg/m³。
三、建筑用的沙子的密度是多少
细砂一般1.60g/cm3,粗砂1.65g/cm3,水砂1.65~1.70g/cm3。
1、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2、其办法是是测定待测物质的密度,把测得的密度和密度表中各种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以鉴别物体是什么物质做成的。
建筑材料是在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材料。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大致分为:
(1)无机材料,它包括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如天然石材、烧土制品、水泥、混凝土及硅酸盐制品等)。
(2)有机材料,它包括植物质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涂料、粘胶剂)和沥青材料。
(3)复合材料,它包括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一般由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复合而成。
建筑材料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结构材料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属、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装饰材料包括各种涂料、油漆、镀层、贴面、各色瓷砖、具有特殊效果的玻璃等;专用材料指用于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热、保温、密封等。
生态建材与其它新型建材在概念上的主要不同在于生态建材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概念,不能只看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对材料环境协调性的评价取决于所考察的区间或所设定的边界。国内外画龙点睛在出现各种各样称之为生态建材的新型建筑材料,如利用废料或城市垃圾生产的“生态水泥”等。但如果没有系统工程的观点,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有可能在一个方面反映出“绿色”而在其它方面则是“黑色”,评价时难免失之偏颇甚至误导。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许多学者提出了生态建筑材料的发展战略。
1、建立建筑材料生命周期(LCA)的理论和方法,为生态建材的发展战略和建材工业的环境协调性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2、以最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环境污染代价生产传统建筑材料,如用新型干法工艺技术生产高质量水泥材料。
3、发展大幅度减少建筑能耗的建材制品,如具有轻质、高强、防水、保温、隔热、隔音等优异功能的新型复合墙体和门窗材料。
4、开发具有高性能长寿命的建筑材料,大幅度降低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和服务寿命,如高性能的水泥混凝土、保温隔热、装饰装修材料等。
5、发展具有改善居室生态环境和保健功能的建筑材料,如抗菌、除臭、调温、调湿、屏蔽有害射线的多功能玻璃、陶瓷、涂料等。
6、发展能替代生产能耗高、对环境污染大对人体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如无石板纤维水泥制品,无毒无害的水泥混凝土化学外加剂等。
7、开发工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技术,利用工业废弃物生产优异性能的建筑材料,如利用矿渣、粉煤灰、硅灰、煤矸石、废弃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生产的建筑材料。
8、发展能治理工业污染、净化修复环境或能扩大人类生存空间的新型建筑材料,如用于开发海洋、地下、盐碱地、沙漠、沼泽地的特种水泥等建筑材料。
9、扩大可用原料和燃料范围,减少对优质、稀少或正在枯竭的重要原材料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