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来历(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

青团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吃青团的由来:

一年清明节,陈太平被捕后被农民相救,清兵没抓到陈太平于是添兵设岗,防止村民给陈太平带吃食。

一天那位农民踩在艾草上滑到,见手上染了绿莹莹的颜色。他连忙采了艾草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米团子,把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寓意:青团有纪念先人、团圆之意。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的来历

清明节吃青团是因为纪念先人。

清明节前后吃青团是江南地区独有的一种食俗,清明期间江南人祭祀也喜欢捎上青团端于坟前,这款时令性极强的传统点心同时“包裹”着食俗文化和祭祀文化。在唐代以前,清明节并不是一个大节日。邻近的节日中,比较重要的有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产生的。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大臣,和母亲一起隐居至死。晋文公遍寻介子推不到,就把绵上的田地封给他,作为对自己过失的铭刻。战国以来的记载则把介子推的事迹越放越大,且和寒食习俗附会上。在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后,寒食节习俗也被并入清明中,青团实际上就是一种寒食。

节日渊源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清明节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

1、禁火的旧制

清明节吃寒食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即在清明节期间不能生火,这个时候只能提前准备好冷食,如清明果青团就是其中一种很受欢迎的食物。

2、象征希望和生命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寒食节的主要是家家禁烟吃冷食,在古时候这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象征着新希望、新生命。

另外,清明节吃寒食还有一种“感恩”意味,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3、文化的传承

现在青团可能作为扫墓祭祀的功能渐渐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一种小吃。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无疾而终,很多地方都没有在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了。不过,文化传承还是一直提倡吃青团。

清明节吃寒食也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吃”上升为“文化”,也能够更好的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文化流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